艾特奖国际学术委员会由艾特奖组委会携手全球22所顶尖级大学,包括哈佛、耶鲁、剑桥、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北大等知名教授及学术领军人物发起成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台湾亚洲大学副校长刘育东担任副主席兼执行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担任副主席。首届艾特奖国际学术委员会议于2015年12月2日召开,主题为“21世纪的设计探讨”。此次国际学术委员会的成立,为艾特奖建立了强大的学术支撑,使得艾特奖站在新的学术高度,以更高的国际视野促进中西方设计的文化交流及学术传播。
郑时龄于1941年11月12日生在四川成都, 1981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2007年获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获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现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博士研究,亚洲大学副校长、讲座教授,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创所教授。曾任哈佛、奥斯陆、智利、以色列与北大之客座教授,并担任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学会理事长。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ISI期刊、学术专书由Birkhauser出版,曾获2003年第一届欧洲建筑学术论文「派粹维克奖」,并受邀为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国际评论。设计作品获韩国《建筑世界》杂志选为台湾首位之「每月建筑师」专辑,曾应邀参加威尼斯、东京、法国、智利、佛罗伦萨、巴塞隆纳、香港、大陆等建筑展,2007年在北美馆举行的研究室个展「明日建筑展」,获选「台湾十大公办好展览」。曾应邀创立「远东国际数字建筑设计奖」、「宏碁数字创作奖」、「空间母语建筑奖」、并协同规划首次跨越两岸之「远东建筑奖」。也于1999年起邀请Peter Eisenman、安藤忠雄、伊东丰雄、Zaha Hadid 来台进行建筑计划。另外,2007年受邀主持台湾首次十国二十位建筑师之「下代基因」集体创作,由A+U杂志发表为2008年6月全本专辑、并受邀参加第十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8年应大师Peter Cook 与伊东豊雄邀请,参展台湾首度受邀之「欧亚建筑新潮流2008-2010巡回展」。2011年受邀参展加州柏克莱大学「西汉虚拟博物馆特展」与国立台湾美术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2000-2010」。
1978至1982年中央工艺美院毕业,1982至2000年中央工艺美院教师、副系主任、主任,2000至2002年美国微软研究院掌上电脑界面设计客座研究员,2002-2011年任清华大学美院副院长、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曾兼任中国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等职务。鲁晓波教授在信息艺术设计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由他主要负责的信息艺术设计系、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与微软、诺基亚、IBM、宝洁、联想、美的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有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他本人的艺术设计作品也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中国工业设计金奖和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最高奖等奖项。
Rosetta Sarah Elkin是哈佛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哈佛大学Risk + Resilience设计研究生院联合主任。她的教学和设计聚焦于生态学和植物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强调植物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界定生活本质的历史和政治实践来解决复杂的城市和乡村问题。她的作品驰名国际,包括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以及即将竣工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等。
François Penz是剑桥大学建筑学院马丁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达尔文学院研究员、建筑与动态影像系教授,指导数字工作室关于设计、可视化与文化传播的调研工作。他撰写了许多关于电影、建筑和城市的论文与著作,包括合编著作《城市电影艺术:通过动态影像理解城市现象》.2009年,他被伦敦法国大使馆授予“法国一级教育骑士”勋章(’Chevalier dansl’Ordre des PalmesAcadémiques’),以表彰他在英国推广法国电影文化的贡献。
David Howard是牛津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学系教授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主任。此外,他还是英国科学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专家小组成员,调研了当代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许多领域的课题,重点关注与城市社区、移民、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服务和住房供给相关的问题。作为一个城市地理学家,David最新的研究专注于牙买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低收入、非正式社区基本保障服务和社会创新举措。
Paul Lewis是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罗马美国学院成员,以及纽约LTL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LTL荣获2007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奖(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Award),并多次获得AIA设计大奖,其作品与设计图纸被世界广为展示(包括200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美国国家馆),更有作品被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卡耐基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他们的新著《断面手册》,一部关于建筑剖面历史与类型学的分析于2016年春出版发行。
Antonino Saggio是罗马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和信息技术系主任、教授、学者,并主持意大利最资深和专业的建筑理论与设计博士课题(Architecture Theory and Design)。同时,他是国际丛书《建筑信息技术革命》创刊人及编辑,该丛书深受全球相关学者与学生的欢迎,已出版的38本书代表了数字建筑领域非常重要的理论与文化调研成果。此外,他还著有《建筑与现代化》、《从包豪斯到IT革命》、《朱塞普•特拉尼的生活与作品》、《建筑信息技术革命简章》等专业书籍。
Martine Bouchier是巴黎高等建筑学院教授,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亦是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负责与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和文化合作。她目前研究的课题有建筑美学领地、系统设计、欧洲城市发展文化转向等,其专业成果包括《城市设计与公共空间美学》、《可持续性与遗产》、《大都市公共空间环境与装饰》、《建筑的10个关键因子》等。
Takehiko Nagakura:日本建筑师出身,目前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码建筑相关课程。他主要研究建筑空间及设计知识的电脑化展示。他最新的项目有:利用摄影测量法和全景视频来捕捉和保护历史建筑的数码遗产研究会;通过众包来实现建筑设计民主化的线上竞争平台ARCBAZAR.com并担任核心顾问成员。他的建筑作品,位于日本冲绳的具志川市兰花中心,荣获了SD Review Award(标清奖)和Nikkei Kyushyu New Office Award(日本九州新办公室奖)。在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之前,Nagakura就职于东京的槇文彦事务所,并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任教。
Joel Sanders是耶鲁大学的建筑学教授,也是纽约JSA设计工作室的创办人。他致力于构建创新的环境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现代文化。他的工作室获奖良多,包括6次New York Chapter AIA Awards(纽约AIA奖)和4次Interior Design Best of Year Award(年度最佳室内设计奖)。Joel常年在国际知名的出版物发表自己的作品和评论文章,如《建筑实录》、《建筑师》、《室内设计》、《纽约时报》等。他与Diana Balmori共同编纂的力作《基础:景观与建筑之间》也在2011年正式问世。
小渕祐介(Yusuke Obuchi)是东京大学建筑教授,同时也是高级设计研究项目共同创始人。他曾任教於普林斯敦大學、哈佛大學、與倫敦的建築聯盟(AA)並擔任設計研究實驗室主任。他的研究项目在美国和欧洲都被广为展示,展出单位包括纽约库珀休伊特博物馆、苏黎世设计博物馆、巴塞罗那设计博物馆、北京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建筑双年展和东京设计师周等。
哈佛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首席设计师。他开创了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及"反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并系统地应用于国土、区域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出版著作25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提出城市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用生态方法进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水体净化和土地生态修复,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生态工程范例,在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200多个城市推广,获20多项国际重要奖项,曾11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年度奖,3次蝉联世界最佳景观奖,3次获国际建筑奖,并获美国城市土地学会(ULI)全球杰出奖和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俞孔坚60余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世界建筑展等国际大型会议邀请作为大会的主旨演讲人和专题报告人,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俞孔坚为北京市政府特聘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文物局等政府专家顾问。
孟建民,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深圳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称号等荣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拥有十几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著有《室内设计资料集》、《室内人体工程学》等专业书籍。教学和科研之外,他独立及与其他设计机构合作承担了许多重要工程项目的设计,如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军委办公大厦、新加坡中银大厦等多项重大工程,并有多项工程获奖。2015年,担任由清华大学团队承担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项目执行总监。中国馆因其领先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创意而备受瞩目,此外,这也是中国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在境外世博会亮相,在树立国家形象的同时可望拓展多领域中外合作。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院长; 匈牙利佩奇大学 客座教授; 英国布鲁乃尔大学、诺森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设计作品和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获奖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主编、编著出版的主要专业书籍、教材:《欧洲景观艺术》、《欧洲公共艺术》、《英国景观艺术》、《英国建筑景观》、《欧洲建筑景观》、《欧洲、日本公共环境景观》、《商业空间设计》、《中国古民居建筑画选录》、《室内设计、设计基础特色课程实录》、《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特色课程实录》、“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系列教材”(六部)、“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训系列教材”(三部);其中《景观艺术设计与表现》于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等。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博士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研究员;担任中国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荣获2014中国设计年度人物。2008年起创立名校、名企、名人合作实验教学模式“四校四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知识与实践型并存人才。广泛与国际院校、学者进行交流,搭建国际教学实践互动合作的平台,促进国际建筑与景观设计教育走向多元化交流与融合。建筑设计代表项目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主楼建筑,秦皇岛美术馆,哈尔滨城乡规划博物馆等。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设计硕士双学位,2007年第八届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现任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专精于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历史理论和评论,并于《建筑师》、《台湾建筑》、《La Vie》等专业杂志发表多篇重要建筑评论与理论文章。积极参与跨界的国际展览和讲座,曾代表台湾参加「2008香港/深圳双城建筑双年展」和「200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NEXT GENE 20」;并且担任《2011/12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台北馆》、《2013台北设计城市展》策展人等。1997-2009年成立「原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AURA),获多方专业肯定及奖项,包括「德国iF传达设计大奖」、「日本JCD空间设计国际赏」、「远东建筑奖」(宜兰凯旋社区公园暨新福宫广场)、「台湾建筑奖」(新港艺术高中、屏北高中)、「台湾室内设计大奖」等。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导、澳门科技大学博导。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设计委员会主任、广州市政府城市规划与建设顾问、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2010广州亚运会整体视觉形象及景观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览展示专家组成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西安交通大学大遗址保护与古建筑(国际)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心 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整合机制研究”;主持交大/斯图加特大学合作项目完成博世基金:中---德科学桥城市研究项目,组织实施研究成果国际巡展;合作主持完成了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项目建筑节能及改造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两项,设计类奖数项。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带头人梯队后备带头人;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同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寒地建筑国际协作研究协会(ICCHA)委员,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GRF)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任职,并担任《新建筑》等4个学术期刊编委。在寒地地域建筑设计、数字化建筑设计、寒地建筑节能设计、城市防灾与建筑安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叶青,浙江大学建筑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活动。现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并担任中国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20多项社会职务。曾获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全球共9位华人)、“中国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等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她长期工作在建筑科技第一线,善于从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研究中创新设计方法,实施研究成果,继而总结案例推广践行,为中国绿色建筑的推广起到了突出贡献。主持行业标准《民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省级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参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多项标准规范的编写。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26项,其中国际合作课题8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现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社区绿色化综合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